全球报道:90岁老洋房变身彩色“编织工坊”,重现神秘大陆的记忆
时间:2023-02-13 10:40:22来源:手机网易网

拉丁美洲,一片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大陆

我们曾在文学、影像与音乐里无数次感受过它的神采


(资料图)

而在现实中,它又如此遥不可及

如今,一场“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

为我们构建了走近拉丁美洲的桥梁

领略原住民文化的迷人多彩

也重新思考“家”的意义

古老的安第斯山脉,绵延不息的亚马逊河流,热情的音乐与舞,明亮的色彩,博尔赫斯的迷宫宇宙……关于“魔幻现实”的拉丁美洲,你有过怎样的想象与了解?

正在上海永福路52号呈现的“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汇聚了来自中国、欧洲、美洲超过10个国家的13位艺术家及其作品。作品通过纺织品、声音艺术、影像记录、视觉音乐等多媒介形式呈现,同时与国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编织传统、生活方式构建了一场对话。

“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展览在衡复⽂化街区中⼼的多个场地设计了不同的⽂化活动,邀请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式及视⻆,包括静态展览、⾳乐现场电影周活动沉浸体验与展览议题相呼应。

作为策展人、导演,许成希长期关注国内外的原住民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期间,她的研究方向即通过人类学方法研究世界音乐。

在她看来,原住民文化是窥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把钥匙。 “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大洋洲,几百年来原住民群体的声音一直受到压抑,他们的历史和传统也在逐渐逝去。 而现在,这些少数群体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这也是我们策划这次展览的重要原因之一。 ”

策展人许成希与作品《查曼⼈》CHAMANS, 2018

拉丁美洲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原住民文化的地区。借由2020-2022年中国与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建交50周年的契机,许成希想通过展览打破彼此之间知之甚少的状态。

在原住民文化中,“家”有着非比寻常的内涵和意义。“土地对原住民群体而言不是附属品,而是归属之地。他们的许多智慧、传统就是来自于脚下的土地,来自于那些山地、植物、溪流,这是他们的家园。”许成希说。

玻利维亚艺术家、拉丁美洲视觉艺术领袖人物Gastón Ugalde的作品 photo©Gastón Ugalde

而对拉丁美洲而言,编织是关于“家”的记忆重现。这种古老深远的技法是安第斯山脉地区社群性的创作形式,通过女性实践者世代相传。尤其在秘鲁地区,“结绳记事”是文字出现之前最重要的记录方式之一。

艺术家KRISTIE ARIAS photo©alex_bryce

因此,本次展览选择以编织为线索,追溯拉丁美洲“编织”的传统与文化。 而玻利维亚艺术家、拉丁美洲视觉艺术家Gastón Ugalde,为展览带来重磅编织艺术作品,去再现历史。

Gastón Ugalde与作品I Will Come Back and I Will be Millions(1995-2016)

photo©Gastón Ugalde

“作为拉丁美洲视觉艺术的领袖人物,他很早便离家远行求学,当他重返家园时,他发现对自己的土地一无所知,这也促进了他后期更多的持续性的与传统文化、宗教仪式相关的创作,” 这些 包括 邀 请到的 艺术家们 ,他们的创作也是生发于他们对‘家’的意象的表达。

作为展览主场馆的永福路52号,主楼是建于1932年的西班牙风格洋房,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旧址,见证了无数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是电影人心目中的“家”一般的初心之地。走进永福路52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玻利维亚艺术家Gastón Ugalde以玻利维亚纺织物进行包裹的外墙。

外墙⾯采⽤玻利维亚本⼟收集的纺织物进⾏了包裹,试图将“家”的意喻带到现场。而展览基于可持续材料,将垃圾废料循环再造和升级改造,减少对地球的伤害。

设计上,粉色条纹织物装饰了外墙的窗户、门等其他角落,使建筑本身成为展览中的一件艺术品,俏皮又活泼。当阳光穿透这些粉色织物,室内空间会反射出迷人的光,视觉效果惊艳。

Gastón Ugalde的作品中融入了安第斯文化中的植物与织物,他从编织仪式中汲取灵感,对他来说,织物既是一种温暖的手工创作,也通过不同材质去反映极其多样的宗教⽂化。

“我们很幸运能与Gastón Ugalde合作完成这个项目。在看到用织物覆盖外墙的基本想法后,他提出去玻利维亚的市场购买织物供我们使用。看到初始模型后,他告诉我们用盐填满一个房间作为盐的高地(盐是他作品中对于“家”的重要记忆)。”展陈设计团队BAM回忆道。

走进庭院,看到的是Gastón Ugalde的另一件装置作品:The Chamans (2018) 三米高的巨型仙人掌,被白色的细碎砂石(用砂石代替盐)环绕。

作品上可见一些畸变抽象但又熟悉的人脸,黄色、橙色和绿色的生动条纹与先锋的几何角度形成鲜明对比。仙人掌构成了拉丁美洲尤其是安第斯山脉西南部地区的生态地貌,是拉丁美洲文化中的重要意象。

GASTÓN UGALDE, 玻利维亚 BOLIVIA,《查曼⼈》CHAMANS, 2018在艺术家的众多作品中,他尝试融⼊玻利维亚的⻛景,以及安第斯⽂化传统中的植物和织物,并将它们转化为当代拼贴画、图⽚雕塑和装置。

位于一楼的房间内,展出的I Will Come Back and I Will be Millions(1995-2016)这件大型织物拼贴装置作品,是Gastón Ugalde用二十多年间购买和收集的传统印加和艾马拉毛毯拼凑而成,也是他对玻利维亚文化符号的一种延伸创造。

首次在上海展出作品,Gastón Ugalde希望这些不同媒介与不同类型的纺织品,能让观众对他的艺术实践范围有大致了解。

GASTÓN UGALDE, 玻利维亚 BOLIVIA《重⽣》I WILL COME BACK AND I WILL BE MILLIONS, 1995-2016这件⼤型织物拼贴装置作品是Ugalde超过⼆⼗年购买和收集的传统印加和艾⻢拉⽑毯拼凑⽽成,是他对玻利维亚⽂化符号的⼀种延伸创造。

在采访中,他说道:“我本质上是一名多媒体艺术家,并且不断地从一个形式跳到另一个,如果我过去50年的作品非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对玻利维亚的热爱。它的延展程度可以从政治问题到直接影响如纺织制造这类千年古老传统的全球化问题。”

步入一楼另一处空间,是秘鲁织物艺术家Kristie Aarias的纺织装置。 它由4件构成纺织景观的作品组成,是其Nodal Landscape作品的一部分,由一系列地 层与软底层构成。 不同质地的不同作品都向观众诠释了土地裂口的面目: 地层或沉积岩。

艺术家KRISTIE ARIAS, 秘鲁PERU 《地结》NODAL LANDSCAPE,2022

Kristie Aarias告诉我们:“我试图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与无限的概念联系起来。将编织形式里的‘结’作为一种过程和结果,去探索真实与隐喻的可能性。”

艺术家KRISTIE ARIAS, 秘鲁PERU《地结》NODAL LANDSCAPE,2022

一直以来,纺织是Kristie Aarias探索世界的方式。她在秘鲁长大,自孩童时期起,就从缝纫室中的妈妈、奶奶和阿姨那边“继承”了对纺织与手工的热情。在美术与时尚管理的学术背景之上,她自学练就纺织技术,游历秘鲁多年,和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一起生活。与当地艺术家的合作让她对纺织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些艺术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 即编织早已印在他们的记忆、家庭故事中,与安第斯山脉人文明的起源一样古老。 编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DNA的一部分。

秘鲁艺术家Kristie Aarias打趣地说道:“在我的国家有一句话,如果你不会编织或烹饪,你就不是秘鲁人。”

墨西哥艺术工作室EWE Studio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墨西哥丰富的工匠遗产,并试图在每件作品中采用新的媒介和语言。 Magma灯系列,开始于设计大小和比例不同的模具,由当地工匠手工雕刻在火山石上。 火山石被选为模具,因为它的物理特性使得它不受吹制玻璃热量的影响。

艺术家EWE STUDIO, 墨⻄哥MEXICO,《⽕⼭》MAGMA, 2021

沿螺旋楼梯来到二楼,在展览中“土地的想象”部分,墨西哥艺术家Yoab Vera带来的《曼哈顿沙滩》《回忆每日》《城市栖息》等作品呈现了一组充满诗意的墨西哥地景绘画及声音装置作品。 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静坐下来,在舒缓流动的音律中闭上眼睛,想象城市和雨林的景观交织,车马的匆忙穿行,鸟类的自由鸣唱,河流的潺潺流动……

YOAB VERA, 墨⻄哥MEXICO,《城市栖息》PASAJES URBANOS: CUETLAXOCHITL / NOCHE BUENA,2021

二楼展出的作品中还有斯洛文尼亚艺术家 Andrej Kocan 的影像装置、阿根廷艺术家Sofia Roncayoli Lombardi的油画作品、中国艺术家方广泓的油画作品等。

艺术家SOFIA RONCAYOLI LOMBARDI,阿根廷ARGENTINA,《帕查玛玛》 PACHAMAMA,2019

⽅⼴泓 GUANGHONG FANG, 中国 CHINA,巴伊亚⼥郎 BAHIAN LADY, 2009

当把目光从遥远的拉丁美洲回到我们脚下的土地,展览第四部分与西南地区的“织识对话”呈现了国内艺术家关于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及创作,比如青年民族音乐学家程俏俏的影像装置作品《回家——侗族小黄村春节礼俗志》。

photo©程俏俏

拍摄《回家》的三年时间中,团队数度往返于贵州黔东南地区和侗族姑娘潘凤云在广东东莞的打工地,并最终呈现出这部以主要人物凤云回家过年为线索的侗族小黄村春节礼俗志。程俏俏用看似琐碎的节日画面勾勒小黄村村民的真实生活,从而看到侗族大歌的生存现状、成因与结果。

青年民族音乐学家程俏俏与影像装置作品《回家——侗族小黄村春节礼俗志》。

谈到西南山区的编织传统时,程俏俏说道:“纺织这种必备技能可以用来区分族群内部部落的不同,作为族群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深深的存在于他们的仪礼、歌声之中。何时纺线、如何织布、在什么时节染布,在以教育为目的之一的侗族大歌中都可以找到。影片中也拍到凤云的表姐正在给自己回家过年要穿的新衣纫上属于小黄的纹饰。对于在外漂泊的侗族人而言,这件衣服饱含着他们对回家的渴望。”

此外,独龙族织物研究项目naze naze也在展览中以档案形式展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在地文化或者在地视角的融入,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比如独龙族造物项目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以此作为引子去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建立保护和延续自己传统文化的方法。”许成希告诉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Anthony Seeger在编写民族志著作《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一个亚马逊河民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的20多年间所拍摄的两部纪录片,也将在展览中呈现,将苏亚人“以歌为语言”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纵观整个展览,不难发现,虽然拉丁美洲是如此的遥远,但当我们去深究同属于高山地区的原住民或者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又会发现其中存在惊人的相似。 正如策展人许成希所说: “这种相似性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普适性智慧,是一种文化共性。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土地充满感恩,赞颂自然,钻研传统,从大地的智慧中去延续自己的生活。 ”

在以城市文明以横扫之势风靡世界的今天,原住民文化中人与土地朴素而深切的联结,无疑显得弥足珍贵 。 而借由“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我们或许也可以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古老文化,并对“家”的意义产生新的思考。

《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 》

展览时间:2022.11.05-2022.11.13

文 | 景鑫 摄影 | 张伟 豪 设计 | 叶宇婕 编辑 | 冷面

图片来源 | 归家之途,Studio Mo, 程俏俏,BAM Studio,Naze Naze

标签:

最新
  • 世界观热点:江苏300年老宅拆迁发现千年古画,文物贩子不敢收,专家估值5个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不同的年代,都会有不同的满腹经纶的才子涌现。他们之中有的是饱读诗书的落魄诗人,有的是学富五车

  • 全球报道:90岁老洋房变身彩色“编织工坊”,重现神秘大陆的记忆

    拉丁美洲,一片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大陆我们曾在文学、影像与音乐里无数次感受过它的神采(资料图)而在现实中,它又如此遥不可及如今,一场“归

  • 全球最资讯丨立冬|故宫藏画里的雉鸟:天地孤寒翘首望

    农历十月十四日,立冬。冬也,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礼记·月令》记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

  • 天天新资讯:林强 | 以声波,描内在山水

    脱离电影氛围与语境的制约,林强用其标志性的电子乐句,建构起更为内向的自然音景。内向、主观加一点想象,声音便有了无穷空间:音乐拆解成